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无锡经开区“慧阅读”活动之“AI点亮红色阅读”主题研讨在尚贤万科小学举行。教育局相关条线负责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分管校园长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阅读的深度融合。 本次活动,“阅读护照”重磅发布!这本护照,承载经开教育对师生终身阅读的期许!未来,师生可以凭借“阅读护照”,在更丰富的场景中打卡、探索,让阅读伴随成长每一步。 华庄中心小学带来AI虚拟数字人“小英雄雨来”的跨时空演绎,数字技术与情境化教学的完美融合,使文学经典人物“活”了起来。 尚贤融创小学分享“AI+阅读素养”领域的创新实践,以技术赋能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路径,让传统阅读焕发科技魅力。 尚贤万科小学学生代表以“少年说”形式,深情讲述他们在校园内外的阅读实践故事。从图书馆到田野,从线上共读到线下分享,阅读已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钥匙。 阅读不止于书本,更在于行走与体验。东鿍实验学校校长陈烨和尚贤万科小学副校长杨广祥系统阐述“跨场景”阅读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与育人成效,彰显矩阵构建过程中教育者的智慧与坚守。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体验之旅。融成观顺实验小学学生代表带来原创情景剧——《书中少年志》,将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用一场沉浸式体验展现“书中少年”的热血与理想。 致敬经典,展望未来,智慧阅读早已扎根于师生的每个成长阶段。太湖幼儿园教师团队用镜头展示VR绘本交互系统成果。VR技术赋能智慧阅读,为低龄儿童打开一扇神奇之门,将阅读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儿童心间。 在本次活动尾声,“开新父母共读营”正式启动。区公益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俊霞为大家详细介绍共读营情况。 共读营的启动,创新校家社共育模式,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转载:无锡经开教育
在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浪潮中,2025 年无锡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数字作品类比赛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孩子们的创意天空。这场精彩绝伦的赛事,不仅是一场数字艺术的盛宴,更是学生们信息素养提升的生动实践。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深入这场充满活力与智慧的盛会,一探究竟。 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孩子们坐在电脑前,眼神专注而坚定,他们将在接下来的5-7个小时内根据现场公布的题目完成作品创作。随着比赛开始的指令下达,他们迅速进入状态,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数字艺术作品。 这些中小学生熟练地操作着软件,无论是电子板报的排版设计,还是电脑绘画的色彩运用,亦或是微电影的剪辑制作,都展现出他们扎实的数字技能。他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构思、反复修改,完美诠释了信息素养与创意的融合,让人不禁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点赞。 “中华节气之美” 这一主题的电子板报比赛,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学生们深入挖掘节气背后的民俗、饮食与自然景观,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板报设计之中。 有的作品以清新雅致的风格呈现,运用细腻的插画与古典的字体,将春分的花香鸟语、芒种的农忙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有的则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大胆的色彩搭配与创意的排版布局,让传统节气在数字世界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体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以及运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未来的日常” 主题电脑绘画比赛,带我们走进孩子们眼中的未来世界。他们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未来生活场景。 在这些作品中,家庭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机器人成为了家庭的一员,与人们和谐相处;工作场景中,虚拟现实技术让远程办公更加高效便捷;交通出行方面,飞行汽车、磁悬浮列车等高科技交通工具穿梭于城市之间,速度与环保兼备;娱乐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各种刺激的冒险。孩子们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无限憧憬,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数字绘画软件的熟练驾驭能力。 围绕 “AI 与人类协作” 的主题,海报设计比赛中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学生们巧妙地运用图形融合,将人类与 AI 的关系以一种直观而富有创意的方式展现出来。 有的海报以人机握手为画面主体,象征着 AI 与人类的紧密合作;有的则通过人脑与 AI 网络的交织,寓意着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在色彩运用上,或冷暖对比强烈,突出科技感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或简约清新,强调人机协作的和谐美好。这些精心设计的海报,传递出学生们对未来人机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用视觉语言表达复杂概念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设计思维。 3D 创意设计比赛按照不同年级分组进行,各具特色。 小学组的 “未来文具小帮手” 主题,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各种既实用又有趣的文具 3D 模型。有的设计了带有自动吸墨功能的钢笔,方便快捷;有的构思了可变形的橡皮擦,满足不同形状的擦拭需求;还有的创造出智能笔袋,能够自动整理文具并提醒学习时间。这些设计不仅充满童趣,还体现了孩子们对日常文具使用痛点的观察和解决思路,以及初步的 3D 建模能力。 初中组的 “校园智能助手” 主题,聚焦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设计了智能课桌椅,可以根据学生身高自动调节高度,预防近视和驼背;还有校园智能导航设备,帮助新生快速熟悉校园环境;以及智能图书管理机器人,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这些作品展现了初中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他们运用 3D 建模软件将创意转化为立体模型,让创意更具现实意义。 高中组的 “未来城市微缩模型” 主题,围绕 “智慧城市” 概念展开。学生们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能源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有的构建了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公交、立体交通网络等,缓解城市拥堵;有的设计了环保型公共设施,如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太阳能充电站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还有的打造了智能化的社区中心,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服务。这些微缩模型虽然体积小巧,但却蕴含着高中生对城市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深刻洞察,以及精湛的 3D 建模技术和创新思维。 微电影比赛更是将孩子们的创意推向了高潮。 小学组的 “我们的欢乐课间” 主题作品,充满了纯真与活力。镜头下,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跳绳、踢毽子、玩老鹰捉小鸡,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在阳光下绽放。他们通过简单的拍摄手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校园课间的欢乐氛围,让观众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也体现了他们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微电影创作的基本理解。 初中组的 “足球:校园青春的活力音符” 主题微电影,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影片中,足球队员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默契配合,每一次进球都引发观众的欢呼。他们不仅展现了足球比赛的精彩瞬间,还通过镜头捕捉了队友之间的友情、师生之间的鼓励,以及足球在校园中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这些作品体现了初中生对足球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微电影制作中对情节编排、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的初步掌握。 高中组的 “校园与未来的对话” 主题微电影,则充满了思考与展望。影片中的高中生们站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畅谈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有的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的思考了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还有的对科技发展对教育和未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他们运用成熟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将校园生活的点滴与对未来的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展现了高中生的成熟思维和较高的微电影创作水平。 这场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孩子们在数字艺术之路上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在比赛中所展现出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犹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未来的成长中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佼佼者将在下个月代表我市继续参加江苏省“领航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充满潜力的 “未来之星” 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改变!
4月19日,2025年无锡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滨湖实验学校九龙湾分校举行,近700名选手齐聚一堂,在数字艺术类、计算思维类和科创实践类的舞台上,围绕微视频、电脑绘画、创新开发、智能优创未来、机器人A、B、C类等14个赛项,展开了一场数字与思维的竞技盛宴。 本次活动由无锡市教育局主办,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承办,南京师范大学滨湖实验学校九龙湾分校协办。活动旨在通过编程设计、人工智能应用、机器人竞赛等多元形式,激发同学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字创作、数据分析、算法思维等核心能力。 开幕式由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徐伟东主持。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王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他强调了信息素养在当代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活动的举办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随后,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应用推广部主任高明亚发表讲话,对活动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支持。 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书记主任朱卓伟宣布开幕。 据了解,本次活动自启动以来,就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共有2300多人报名参加。在数字与思维的竞技场上,数字艺术类和计算思维类赛道热度非凡,经过各区严谨细致的层层遴选,最终有300多件佳作脱颖而出,进入市级评审的激烈角逐。同时,科创实践类赛道也备受瞩目,有360支队伍报名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怀揣着对科技创新的无限热情,带着在培训中汲取的知识与技能,加入到这场盛会之中。 此外,为了助力老师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创作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品,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还组织了多场线上线下专项培训。这些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涵盖了创意智造、数字艺术等多个热门项目,通过高强度的实战化训练,让教师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江阴和宜兴两地也积极响应,分别组织了各具特色的线下培训活动。两地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教师需求,邀请了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让教师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 这场科技盛宴不仅点燃了青春的激情,更照亮了未来的希望。在这场活动中,我们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涌现出来,为无锡市的科技创新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4月18日下午,无锡市未来教师AI成长营在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正式开营并进行首次培训。90名来自全市的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为期九个月的数智赋能教育创新之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主任孙其华、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曦、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朱卓伟出席活动并讲话,省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及江南大学专家学者共同出席活动,为成长营注入智慧动能。 在开营仪式上,市教信和装备中心主任朱卓伟明确指出,未来教师AI成长营将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导的“线上+现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场景突破、示范引领”为核心主线,聚焦于三大关键能力的培养,旨在锻造一批能够胜任AI教育场景开发、教育智能体协作以及创新实践辐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朱主任强调,将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赋能网络,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曦在开营仪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未来教师AI成长营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他强调,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引导者。他期待参训教师能够积极探索,勇于示范,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贡献力量。 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主任孙其华在讲话中指出,要关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影响。孙主任高度肯定了无锡市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探索,并希望无锡市能继续以“前出”的姿态,更好地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为全省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次成长营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从技术工具到教育教学变革的实践探索"为主题,覆盖智能备课、学情分析、课堂互动等教学场景。 学员代表无锡市湖滨中学郭晓然老师发言, 表达了参训教师对AI赋能教育的期待与决心。 开营仪式现场,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院长方伟、市教育局人事与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平为全市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颁发聘书,聘请他们为成长营指导教师。 培训邀请了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的杨金龙教授为大家带来讲座:大模型+DEEPSEEK 以AI之力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金山办公软件的培训师给教师们带来了WPS365中AI应用场景的相关课程。 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无锡市通过未来教师AI成长营,进一步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本次培训将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双重支持,助力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附小着力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通过课程构建、场域更新、资源整合,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多维互动教学环境。在科技节来临之际,附小乐乐机器人首亮相! 在升旗仪式上,学校举办了春日乐乐见面会。孩子们争相与乐乐互动,“乐乐同学,什么是人工智能?”这一问题瞬间开启了知识互动的大门。乐乐立刻解释道:“人工智能就是让我拥有聪明大脑的神奇力量,能让我理解你们的话,还能做出各种有趣的回应。” 这个生动的解答,让孩子们对人工智能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乐乐作为“教育载体”精准无误地点燃了学生们内心深处对科技探索的热情。自萌芽状态的 “兴趣” 伊始,逐步迈向深度钻研的 “探究” 阶段;从最初开启知识大门的启蒙引导,到切实助力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乐乐将引领附小学子踏上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AI体验之旅。 转载: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作为教育改革探路者,经开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将AIGC深度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省前瞻性项目《中小学课堂教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践探索》(委托项目),构建“技术赋能+师生协同”智慧教育新范式,为未来课堂提供鲜活样本。 4月11日,《中小学课堂教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践探索》项目课堂教学研讨暨经开区“课题进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尚贤万科小学举行。 在试点课堂中,AIGC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师生的“智慧伙伴”。 语文课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AI穿越时空与学生对话,交流野外迷路后的实际做法;《这样想象真有趣》一课,教师利用AI技术,让抽象知识瞬间鲜活,助力学生全面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数学课上 ,教师利用AI分析教材生成分层任务,《图形的平移》一课,助力教师实现独特教学设计;《统计总复习》一课,在AI辅助下,师生频出统计小妙招。 英语课上 ,AI化身“数字学伴”,《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一课,为学生定制配乐诗歌,让语言学习充满艺术感染力;《An interesting country(Revision)》一课,利用AI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这种“场景适配+技术融合”的模式既解放了教师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学习转向主动探索,真正实现“教”与“学”双向赋能。 面对传统课堂的“资源适配难”“互动不足”等痛点,经开区以务实创新破局——通过AI实时采集学情数据,教师可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点;智能体“豆包”“即梦”化身课堂助手,辅助学生完成采访计划、破解文化内涵难题,让个性化学习触手可及。 通过江南实验小学副校长陈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和华庄中心小学教师郭丹丹《小学课堂教学中智能体的应用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分享,与会人员进一步感受:“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师更专注育人本质。”这种“小场景切入、小智能体落地”的策略,既降低了技术门槛,也让教育回归“以学为中心”的本质。 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桑新民教授指出:教育智能化的核心是突破“三中心”讲堂,创建返璞归真的“学堂”。经开区通过“四步法”和“教育智能体四小行动”,正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从备课到评价,AI贯穿教学全流程;从分层教学到跨时空互动,技术让课堂边界无限延展,呈现教育智能化新样态。 经开教育正用实践探索进行证明:AIGC不是教育的“颠覆者”,而是“助推器”。当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课堂便成为师生共成长的智慧场域。未来,随着更多学科加入试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经开教育将以前瞻性项目为载体,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遇见更适配的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能绽放更专业的教学智慧——这正是智能时代教育最美的模样。 转载:无锡经开教育